李忠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40年不懈努力,中国民航已成为运输总周转量稳居世界第二的民航大国。这其中,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的贡献是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如今,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一路风雨兼程的中飞院,通过汲取西方先进理念,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民航人才培养体系,吹响了向世界一流民航飞行大学进军的号角。
从1956年创建至今,中飞院这艘民航高等教育的“航母”,已承载着中国民航科教兴业的重任航行了62年。那么,在改革开放之后这段千帆竞渡的历史航程上,中飞院又给我们留下哪些镌刻于心的记忆和启迪呢?
让我们沿着中飞院建设发展的历程,去领略一所大学40年改革进取的风采!
溯源建校辉煌起点
不忘初心,凝聚新时代再出发的磅礴力量
1955年4月11日,“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发生后,建设一所现代化、正规化的民航高校,为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支持的计划,被党中央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1956年春,由民航局副局长李平少将率队的工作组,经重庆来到成都,对新津机场进行勘测。5月5日,民航局向国务院报送了《创办中国民用航空局航空学校的请示》,建议在1956年成立专门为国家民航事业培养飞行员、机械、电子等技术人才的综合学校。请示中说明,经与空军研究确定,校址设在新津机场,以新津、双流、邛崃、广汉、凤凰山五个机场作为飞行训练场地。
5月26日,周恩来总理签署《建立民用航空局航空学校》的批文。翌日,空军和民航局在就建校工作进行部署时,提出了“边规划、边建设、边招生”的工作方法,并要求学校必须在1957年3月正式开学。
这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和军委八总部,高度关注着孕育中的“航校”,并从组织、人事和物资供给等方面给予支持:7月20日,彭德怀任命古得堡为学校政治部主任;9月11日,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签署中央军委令,任命张毅为校长、江唯任政委。
鉴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为确保建校所需的人、财、物及时到位,9月22日,经彭德怀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航空学校”,并明确物资、设备供给纳入空军序列,学校的建制、人员定额和经费由民航局负责。后来,校党委将这一天确定为校庆日。
9月30日,学校招收的第一批922名地勤专业学生按期报到;11月29日,128名飞行专业学生从保定空军预科学校转入中飞院。1957年1月26日,学校正式开学。
一所大学的创建,能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如此关心、重视,这足以证明她在整个国家战略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将要肩负的重大使命。
然而,正当第一代创业者们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推动学校朝着正规化、现代化的目标迈进时,接踵而至的“整风反右运动”、“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和“文革”,使学校不得不在国家起伏转折的运动中艰难前行。
1958年1月1日,学校正式列入空军建制;2月5日,第一次党代会召开,当会议进入第三天时,党委根据国家“紧缩、调整”方针,决定撤销一团,改二团为一团,改三团为二团;8月1日,为“提前实现大跃进”,报兰州空军转总参批准,空军十一航校二团保留原番号成建制划归学校,驻广汉机场。而驻遂宁的二团再次更名为三团。
1960年5月15日,报空军批准,学校一分为二,空勤部分迁入广汉后,仍以“十四航校”为校名,而驻新津的地勤部分,更名为民航机专(后迁往天津)。1962年,学校直属飞行大队从成都凤凰山迁至天津驻训。
1963年6月21日,国务院指示:学校更名为中国民用航空高级航校(大专),列入全国普通高校名单。随即,周恩来总理任命张毅为校长,江唯任政委(校史馆陈列的任命书是这次任命的复印件)。同年,学校决定:二团迁至遂宁,原三团迁至广汉后,与柳州航校的空勤部分,以及从天津回迁四川的直属大队联合组建新三团。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犹如一位戴着镣铐的行者,痛并艰难地前行。1966年12月22日,四团在绵阳成立;1967年,因“赴航造反团”进校,学校正常的工作秩序受到严重干扰。但即便如此,这一年,学校首次培养的50名领航和首次使用伊尔14飞机培养的34名运输机副驾驶相继毕业,并完成了遂宁机场扩建工程;1969年,因民航划归空军,学校再次由民转军,实行义务工役制。
紧盯世界一流水平
40年间,飞行训练总量提高了20倍
这是一个与中飞院总飞行师徐建民进入民航工作相关的故事。1975年的中国,正处在“文革”收关阶段。同年5月,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邓小平的主持下,国务院、中央军委专门就民航招飞工作联合印发《决定》:从1976年起,民航招飞工作直接面向普通高中和地方滑翔学校,不再从军队招生。
尽管民航招飞改革的《决定》印发后不久,邓小平同志因“反击右倾反案风”和1976年发生的“天安门事件”遭到迫害,但这项改革,也为他1977年复出后推动科教战线拨乱反正起到了先行先试作用。而徐建民等152人却因为这个《决定》,于1976年成为中国民航从普通高中和地方滑翔学校招收的第一批飞行大学生。
与徐建民他们成为“蓝天骄子”的经历不同,因此前的特定历史原因和社会环境,中国民航的飞行员主要从空军预科学校和陆军作战部队的优秀士兵中选拔,然后送到我国唯一培养民航飞行员的“航校”——中飞院学习,毕业时由民航局统一分配。
飞行员是民航业发展的第一人力资源,是守护航空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面对改革开放的浪潮,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的高水平飞行队伍,是民航现代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1980年起,在民航局的支持下,中飞院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紧紧抓住改革开放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派出一拨又一拨骨干力量前往欧美航空发达国家“取经”。也正是在与欧美同行的对话中,中飞院人既开阔了视野,明晰了发展思路,更认识到学校存在的不足和推动改革的必要性。
然而,求变,谈何容易。从办学层次来看,当时的中飞院属于专科,再加之1960年实施了“空”、“地”分校,到1980年,中飞院只开设有飞行技术和空管两个专业,年招生150人左右,在校生不足500人,年飞行17501小时,起落81541架/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面对如此窘境,中飞院借助1980年由军校转为普通高校的契机,拿出了向自己“动刀”的勇气,分层次、分阶段,拉开了综合改革的序幕:
——面向改革开放主战场,中飞院针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增设直升机驾驶专业,并从美国采购一批贝尔206直升机支撑人才培养。而与此同时,追踪国内航空公司的人才建设与机队发展情况,加强专业理论课建设,1987年升格为本科院校。
——随着波音、空客飞机大量进入中国市场,中飞院根据各航空公司对新型飞行人才的需求,先后从法国、美国采购了TB、夏延等先进飞机,完善了使用初、高级教练机,直接培养运输机副驾驶的高层次实训大纲。
——乘着南巡讲话的东风,中飞院开辟中原训练基地,三分院整体迁往洛阳,二分院从遂宁迁入广汉。兴办长城航空公司,先后以重庆、宁波为营运基地。之后,又引入西门诺尔飞机,创建了使用至今的初、中、高三级实训体系。为促进质量、安全、数量同步提升,在亚洲率先引入ADSB技术,缩小训练飞机的间隔,并在全校实施人员休息、飞机和机场不闲的“4+2”训练组织模式等改革,不断提升飞行训练能力。
——中飞院加快对标CCAR-141部的步伐,用法规、标准引领整体训练大纲实施,并获得01号CCAR-141部合格证。此外,中飞院还在原有4个飞行分院的基础上,通过组建遂宁飞行分院、开辟走训基地等举措,进一步扩大训练规模。
经过一系列改革与创新,中飞院的飞行培训质量、安全和规模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截至2017年,中飞院有各型教练机236架,年飞行(含模拟机训练)36万多小时,起落435761架/次,在校飞行学生达10127人,分别是1980年的2.3倍、20倍、15倍和20倍,而且这是在教职工总数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实现的。
完善学科专业建设
40年间,在校学生总数增长了40倍
改革开放40年来,中飞院取得的每一项成绩都与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形影不离。
随着事业不断进步,中飞院人认识到,培养高素质民航飞行人才,必须要有适应民航现代化建设需要、能促进民航安全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为支撑。这既是遵循教育规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更是办好人民满意大学和提升知识贡献能力的有效保证。
在党委的推动下,中飞院于2000年掀起了“建设发展之我见”大讨论头脑风暴,并在讨论中确立了“以飞为主,综合发展”战略。即,把培养高素质民航飞行人才作为学院的第一任务,通过加强民航相关专业建设助力学科发展,进而推动科学研究、服务行业和社会的能力水平以及办学层次、办学质量全面提升。
为此,从2001年起,中飞院围绕提升办学水平、办学层次和知识贡献能力,一手抓飞行训练质量、安全和规模,一手抓民航专业和支撑学科建设,通过撤、并、建等举措,先后成立了飞行技术学院、空管学院、航空工程学院等11个二级学院。各二级学院,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完善与之配套的学科专业建设方案。也正是在这样一种只争朝夕的氛围中,中飞院走上了规模、质量和对行业的支撑作用,全面发展的快车道。
2006年,一场强劲的“语言风暴”席卷整个民航业。国际民航组织(ICAO)规定,所有从事国际飞行和管制工作的人员,其英语水平必须在2008年3月5日前,达到国际民航组织的四级标准,否则将不能参加国际飞行。按照这一要求,当时我国民航的11000多名飞行员中,大约有8000人需要进行ICAO英语充电后才能继续执行国际航班任务。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面对突如其来的“语言风暴”,中飞院凭借是国内唯一获有ICAO英语考官培训与考试资质的优势,通过积极开展面向全行业的民航英语考官培训和资格认证服务,帮助各管理局、民航院校增设考点,有效加快了民航飞行员ICAO英语考试工作,高质量满足了国内航空公司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飞院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一流”建设的重要论述,聚焦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对原有学科进行优化重组,并在理、工、文、管四大学科门类下,构建了以载运工具运用工程、飞行器设计、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等为牵引的学科专业体系,形成了飞行、空管、机务、机场等涵盖所有民航专业领域,面向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30多个本专科专业群。目前,中飞院拥有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3个专业硕士授位点,涉及20个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
在学科优化重组完成后,中飞院贴近民航一线运行实际,大刀阔斧推进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统筹建设了国家级人才培养示范区和17门省部级精品课程、11门实践课程,36个航空运行环境教学课程。与此同时,为了让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更加适应民航运输航空、通用航空生产、作业需求,中飞院在民航业内建立了20多个实习基地,使课堂教学与民航运行实践实现了深度融合。也正是把服务运输航空、通用航空发展作为自己的立足点,中飞院的办学特色更加鲜明,支撑作用更加坚实。
截止2017年,中飞院各类在校生总数23961人。其中,民航专业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90%,是1980年在校生人数的40倍。
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40年间,博士、硕士从“0”增加到952人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中飞院认为,要全面建成世界一流飞行大学,只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现由人才洼地向人才高地的根本性转变,才能更好肩负起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行业和社会,以及文化传承、国际交流的历史使命。
基于这样的认识,中飞院确立了“人才强校”战略,并以求贤若渴的姿态,向高层次人才广发“英雄帖”,仅2016年~ 2017年,就招录博士35人。此外,中飞院还通过制定“人才建设规划”加强青年人才培养,每年选送10名~20名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到2018年9月,全院在读博士达61人。
目前,中飞院拥有专任教师1033人(含飞行教师396人)。其中,正高127人,副高437人。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952人,占比92%,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师资比也正在不断提高。中飞院依托这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已建成8个科研中心、40个创新团队,教育教学和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
人才队伍的接续发展,有力推动了各项工作进步。
今天,行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飞院正以前所未有的魄力与气势,坚持走立足民航,服务地方的科学发展之路,并努力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文化建设和政策规划咨询等方方面面,把蕴藏其中的知识、人才优势和创新能力,转化为国家利益、社会财富和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生动实践: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竞赛活动,使大学生创新实践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在2017年举办的首届全国高校模拟飞行锦标赛暨VR(虚拟现实)飞行挑战赛总决赛中,中飞院代表队以绝对优势击败众多对手,包揽了盲降进近项目的前1~6名和非精密进近项目的前1~5名,荣获大赛专业团体奖第一名;
——与中航工业、中国商飞和中航通飞等大型国有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稳步推进,构建起支撑民族航空工业追赶世界先进技术的协同创新平台,形成了一批令人鼓舞的成果。中飞院在服务经济社会的实践中彰显了民航科教力量;
——为推动民航局与四川省共建中飞院的“合作协议”内容一一落地,中飞院联合中航工业四川航空工业局、遂宁、自贡、巴中等市县,以开放姿态共建通用航空产学研平台,全面助力四川通用航空产业快速发展。为支持办好四川2017国际航展,中飞院以广汉分院停飞7天的代价,确保了航展安全、有序举办;
——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己任,中飞院按照党中央、民航局和四川省委的部署,举全校之力,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四川南充、南部、中江和凉山彝族自治州、江西赣州等地的精准扶贫主战场,用科教力量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为服务好“一带一路”倡议,中飞院联合西飞国际等航空企业,以老挝、刚果、马里等国家的留学生项目为支点,通过培养飞行、机务、空管等民航专业人才,为开拓东南亚和非洲航空市场的中国企事业单位,提供高品质的国际教育支持。
此外,中飞院还开启了中欧双边飞行、地面教师和管理人员互访交流计划;与美国、英国、法国、新加坡等实施2+2(本科)、3+2(本硕连读)国际项目;携手GE、CFM和斯奈克玛在前沿航空发动机维修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承办复杂状态预防及处置国际研讨会,入选国际民航未来人才计划,中飞院展示出与世界共享航空科技成果的自信。
以文化人立德立心
40年间,校园环境变化已是天翻地覆
红砖房、单双扛,碳渣操场、木板床,是2000年之前中飞院人的集体记忆。
大学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过渡地带”,是学习、生活的主要环境和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场所。因此,大学既要重视物质文明建设,也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为此,中飞院用“环境美、形象好、品位高”统揽校园环境建设,对校区中一些与开放、亲民、创新等现代文明不相适应的元素,进行重构、再造——
引入“无围墙大学”新概念,用透视围墙改变“高墙、森严、封闭”的过往形象,使校园环境展现出开放性、国际化,与社会交错融合的亲民新特征,彰显了美感、和谐、智慧等人文精神,也让学生的审美情趣、行为举止在优雅的环境中得到潜移默化。
学院以连续三年获得通用航空最高安全奖——“金鸥杯”为契机,按奖杯的外型建成了“金鸥广场”。这当中,从常娥奔月、夸父逐日,到古蜀先民的“人首鸟身神像”,从“墨子为木鸢”到莱特兄弟的动力飞机应有尽有;而广场前方,是学院内最富丽的建筑——图书馆,一部部“开卷有益”的图书上镌刻着励志、引慎的名言、名句,置身其中,既能让师生感受到浓郁而深厚的航空人文底蕴,也让其在日常生活中接受职业素养熏陶。
为表达大学对文化的思考,展示大学文化内涵,学院建设了20余处人文景观,爱因斯坦、莱特兄弟、冯如等一批名人雕塑被请进校园。这些人文景观在留下了学生晨读的身影的同时,已成为大学生重温历史、缅怀先贤,激发爱国、爱岗情怀的精神圣地。
而校训壁上“远举高飞,博学笃行”的八个大字,由国学大师任继愈先生题写。其寓意是:要成就一番事业,首先应志存高远。但仅此还不够,还应该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夯实基础,并做到知行合一、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既定目标。
同时,学院各级也根据民航行业特点和不同专业的不同要求,设计、策划不同的主题教育活动。比如,为增强飞行学生的职业使命感,飞行技术学院在飞行学生中持久开展“人民送我学飞行,我学飞行为人民”的职业教育,重点解决为谁而学,为谁而飞的问题;为解决好机务学生怎样干、如何干的问题,航空工程学院以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载体,深入开展“三老、四严”机务作风教育,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职业精神。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是中飞院提升、凝练大学精神,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措施:“名人名家进校园”活动的实施、“科学与实践”论坛的设立、“国家·民族·责任·荣誉”等主题讲座的推进,在繁荣了校园文化的同时,也时时提醒师生员工重视科学技术对人、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促进了科学精神与人文思想融合,为青年学生不唯书不唯上、只唯求是的严谨态度和创新精神形成,提供了广袤而肥沃的土壤。
此外,学院还通过校史馆建设、校志编著等工作,发掘、传承办学62年来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知校、爱校”教育。每年新生入校,书记、院长都会为新生亲授学校优秀文化传统第一课;“五.四”、校庆和其他重要节日,离退休老同志会应邀结合民航工作经历和校史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爱校与爱国教育的统一,净化了大学生的心灵,坚定了他们的理想信念。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浸润在这样的校园氛围中,中飞院毕业生和在校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历史阶段涌现出反劫机英雄杨继海、王仪轩,飞越战火的劳动模范刘晋平,参与永暑礁校飞、试飞的机组,民机首席试飞员赵鹏,以及勇斗歹徒的全国三好学生吴骏、周鹏,和应习近平总书记邀请参加国庆69周年招待会的川航“中国民航英雄机组”成员梁鹏、徐瑞辰等大批先进人物,他们在用责任与担当诠释了当代民航精神的同时,也证明了中飞院有着最坚强的精神旗帜——坚持德育首位和正确的办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