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官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生活 > 正文

文化活动

以高品质文化,赋能学院全面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3-11-09

喜迎学院第十五次党代会综合报道之四

文化传承与创新篇



“我是80年代从西安调到广汉,正值国家需要大力培养民用航空人才的时候。初到广汉,可以说是白手起家,老师们自己编教材、做教具,教科书都是一字一句手写出来的……”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以下简称中飞院)首批评定的教授殷毓臣在向学院捐赠校史文物时谈到。

“来的时候还年轻,走上讲台就是几十年。”今年是学院建校67周年。弹指一挥间,当年扎根三星堆旁蓝天之下的青年教师,如今已是耄耋之年,但为国家培养合格民航飞行人才”的特殊使命,却已深深地镌刻在精神血脉中。




春华秋实,桃李芬芳。建校67年来,中飞院精神文化底色愈加鲜明,红色基因赓续延绵。67年航空报国,67年薪火相传,中飞院人在传承文明、熔铸新知中塑造灵魂、开启梦想,成为世界民航职业飞行员培养规模最大、能力最强、安全最好、质量过硬,享誉国内外民航的高等学府,也构建起具有中飞院独特气质的大学文化体系。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中飞院人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执着追求中,砥砺奋进。


思想铸魂 引领主流舆论


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重要思想内涵丰富,蕴含着伟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中飞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充分发挥文化的凝心铸魂作用,学院昂扬奋进的主流思想舆论持续壮大。




“只有主流思想舆论传得开、传得远、传得广,才能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推动发展。”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学院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展开宣传,精心策划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

学院不折不扣落实 “第一议题”制度,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讲话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实施细则明确规定,每年开展集中学习活动应不少于9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每年至少在集体学习研讨中作1次重点发言,并把理论学习和专题调研结合起来,深入基层,深入师生,深入实地,开展调查研究,深化学习效果,努力形成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和制度。






在校园里,活跃着一支由来自学院各岗位的优秀教师组成的宣讲队伍,他们深入教育教学一线开展主题宣讲和互动对话。“党的创新理论”“红色校史”“职业生涯规划”“青年榜样经验分享”“廉洁教育学习”“素质拓展”……他们用浅显易懂的话语和形象生动的事例,让思想活起来,内容易消化,大家纷纷表示“有趣味还听得懂!”





文明校园创建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是学院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学院党委以文明校园创建为契机,带领各级党组织坚持以建立健全文化建设工作体系为牵引,以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为主线,以增强师生文化认同和行为自觉为目标,着力打基础、抓重点、创亮点,育人环境进一步优化,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浓郁,师生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提高,文化品牌更加靓丽,学院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显著提升。2020年,中飞院荣获“四川省文明校园”称号,2021年,又获评四川省全国文明校园创建先进学校,学院主流舆论声音更加响亮。



过去5年,学院党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聚焦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使命任务,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传播正能量、唱响主旋律,主流舆论在中飞院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高歌奋进,澎湃激荡。


以文育人 赓续红色血脉


“走好学院未来奋进之路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文化建设,形成富有中飞院特色的文化体系,以文化建设的一流成果推动世界一流飞行大学建设。”2022年3月,学院党委书记李汉成在学院党委十四届六次全委会上说。





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大学文化在学院生存发展中的根基血脉作用,书记、院长带头组织专项研究课题,指导相关人员凝练、不断丰富中飞院特质文化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我深信,只要学校有文化之魂,养成浩然之气,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经得起风吹雨打。”2021年4月,学院院长关立欣在《薪火相传——中飞院的红色基因》一书的序言中写道。

中飞院精神以“远举高飞,博学笃行”的校训精神为内核,体现为“忠诚团结,勤奋严谨,安全精飞,求实创新”的校风,强调发扬“航空报国”之志,厚植“人民送我学飞行,我学飞行为人民”宗旨意识,这些都已深深地植入了中飞院人的精神血脉之中。




“改建广场,就是为了保护好、传承好文化遗产,珍视学院的发展历史,使张毅广场成为学院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载体,成为学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活教材,成为学院师生员工汲取前行力量的精神钙源。”2021年9月22日,在张毅广场落成仪式上,学院领导带头共同来为张毅校长铜像献花,缅怀学院首任校长张毅及老一辈建设者们,并决定把“在校庆日向张毅校长铜像献花”打造成为学院新的红色文化名片,让中飞院精神代代相传。



同日,学院新改建的校史馆开馆并成为校园打卡新地标。自开馆以来,学院校史馆结合师生理论学习、党组织生活、学生班团活动、干部培训、交流观摩等,已接待超过1.6万人次访客参观,并已成为每届新生开学第一课的现场课堂。每天,由学院学生骨干和优秀教职工组建的校史馆讲解团,在对中飞院文化的讲解、交流中和引导参观中,也在不断宣传和丰富中飞院文化,让中飞院文化真正起到了启智润心、培根铸魂的作用。



undefined



9月26日,广汉分院开展“老二团”精神发布,进一步赓续丰富学院红色血脉,凝聚师生广泛共识。过去5年,学院大力推进“红色基因”“九字经”“千里北迁”“老二团精神”等系列精神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大力支持学院红色基因传承、民航精神、安全文化、网络文化等人文社科研究课题,形成了《薪火相传—中飞院红色基因》《六十五年 砥砺奋进—中飞院飞行训练安全发展历程》《民航安全文化理论与实践》等科研成果,组建了“民航文化研究所”“网络文化研究所”等文化研究平台,联合社科联积极推动“民航文化研究所”“四川省红色体育研究中心”等平台建成德阳和更高平台重点研究基地。这些工作都不断丰富了中飞院特色校园文化,不断推进校园文化内涵与外延发展,使红色基因得到了更好地传承。




锤炼品牌 丰润文化滋养




“只有老师以身作则,做好榜样,以真心教导每一个学生,用爱心温暖他们的成长,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塑造良好的品德。”9月8日,从教30年教师代表郑丽在学院举行的庆祝第39个教师节表彰大会上说。








文化虽无形,却也要有声有色。过去5年,学院注重以文化品牌建设为引领,推动学院建设具有人文底蕴和文化品位的校园文化。学院通过锤炼文化品牌,不断完善“蓝天耕耘奖”“师德楷模奖”“荣休教师”“从教30年荣誉教师”等评选推优机制,发挥精神引领和价值导航作用,选树了一批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身边的榜样”,师德师风和教风学风持续优化,文化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文化无形,品牌有形。2022年,学院党委正式确定了2021版校徽设计方案,统一了标准色系、标准文字和使用规范等,学院文化品牌建设得到推进。学院各单位也通过打造文化建设品牌,积极发挥载体作用,实现文化落地生根。新津分院打造“第一分院 永争第一”文化广场、恢复布展分院历史陈列馆、开展对抗战精神文物的梳理保护;广汉分院利用分院老建筑建成分院校史馆;洛阳分院建设“弦歌园”主题文化墙,分院精神文化设施以及道路命名;遂宁分院开展新校区道路楼宇命名等文化规划与实施工作;各分院、飞机修理厂、模拟机训练中心等单位利用退役的飞机及模拟机进行航空文化展示,开展科普教育;学院各单位也通过文化上墙、文明导航、改建学生文化活动场所、党建园地、廉洁文化墙、职工之家、青年文明号、样板支部活动室等进行文化建设,文化品牌矩阵效应凸显,学院文化已是看得见摸得着。





如何帮助学生走进蓝天文化、产生精神共鸣、丰润文化滋养?过去5年,学院积极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结合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百年等重大时间节点开展师生文艺汇演,举办“感恩母校·情系飞院”毕业晚会、毕业典礼、民族融合晚会、迎新生联欢晚会、社团文化节、汉文化知识竞赛、最帅飞行展示等系列活动。大力支持精品社团活动,近70个学生社团涵盖思想政治、人文社科、体育竞技、艺术、志愿服务、科技及民航特色各个方面。各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和行业特色,培育淬炼形成了“翔”“云”“乘”“翼”等系列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的优质学生活动文化品牌。



“太有趣了”4月18日,中飞院2023年田径运动会在崭新的西区体育场开幕,“南泥湾抢收”等红色体育项目作为本次运动会的亮点,替代了迎面接力跑,降低了运动强度,增加了趣味性和观赏性。学院还将参观学院红色景观、感悟红色基因与健康跑相结合,组织开展了“红色健康跑”。近年来,学院持续举办春季运动会、冬季越野赛、“飞院杯”篮球赛、足球赛、教职工“健步走”等各项体育赛事,高水平的航空体育文化项目竞相涌现、高频多样文化活动组合发力。




网聚力量 激扬网络新空间


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媒体传播形式,改变了文化形态,网络文化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学院党委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学院发展的最大增量,在阵地建设、内容创新、主体培育等方面,力求准确把握新时期网络文化的发展脉搏与话语权,在思想引领、舆论引导、文化传承、服务师生等方面持续发力,构建“清朗网络”,实现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




5年来,学院持续开展网络文化内容创新,以学院官微为突破口,集合其新闻性的原始功能,建设成为一个体量大、粉丝多的思政教育、文化传播平台,以融媒体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航文化和中飞院特色文化传播出去,发挥了思政教育功能,积累近22万粉丝,平均阅读量近2万,有效传播率达68%,连续六年登上“全国高校官微百强”。目前,学院的媒体平台已实现从传统媒体的报纸、网站到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强国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开发运行官方新媒体平台10余个,指导学院各二级单位管理运行媒体平台100多个。






学院还主动借力主流媒体平台,与央广总台等媒体合作,推出全国最美教师王恒,专题制作长达近1个小时的《我的学生时代——我爱祖国的蓝天》特辑,与湖南卫视合作制作的《我们的滚烫人生——致敬民航人》特辑,借助大媒体平台,用最真实的镜头语言探寻中飞院人才培养之道,展现中国民航特色文化。节目仅在单一平台的播放量就已经超过5亿次,成为现象级的网络传播节目。融媒数据的背后,是中飞院人让网络流量转化为引领新时代青年师生思想“正能量”的执着坚守。




undefined





文化犹如清风,看不见摸不着,却时刻佛润心灵。在新的征程上,中飞院将继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将文化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以高品质文化,赋能学院事业全面高质量发展。




最新热点

版权所有@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蜀ICP备05031896号-1 川公网安备510681025107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