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练玉春 中国民航报记者李忠粮:2014年12月30日,当新型国产支线飞机ARJ21-700从上海飞抵北京,正式获得中国民航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时,面对鲜花和掌声,首席试飞员赵鹏表示:“6年,5000多飞行小时,ARJ21-700试航取证时间超过波音787,是全球试飞时间最长的一款飞机。这一路上,激励我们不断向前的动力,是国家、民族和责任的召唤。”
透过赵鹏的一席话,人们能够感受到一种精神和品格,一种情怀和境界,这就是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的忠诚。当然,这也与滋养他的大学精神文化密不可分。
赵鹏就读并曾留校任教的学校——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简称中飞院),位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成都平原,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全日制公办高级航校。2006年,中飞院的后来者,在总结、凝练学校50年的精神文化时,通过查阅档案、资料,考证文物、典籍,确立了“远举高飞,博学笃行”的校训,并被天南地北的中飞院人所体认。
中飞院的校训,由学术巨擘任继愈题写,并见于教学科研、文化艺术等育人环境。品读中飞院的校训,人们能从中体味到中飞院的勤谨、严实,能感受到中飞院师生之所以具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种品格的源头活水。
“远举高飞”,取自宋·吴潜《八声甘州·和魏鹤山韵》中的“矫首看鸿鹄,远举高飞。”意指飞得又高又远、志向高远、目标宏伟,寓意前途光明而远大。“博学笃行”,引自《礼记·学记》中的“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意指要广泛而深入地学习,对事业要锲而不舍,勇往直前,也包含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精神。其总体含义是:要成为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就必须把个人追求与国家、人民的愿望相结合,志存高远,树远大志向,立宏伟目标。但仅此并不够,还应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同时,要努力做到知行合一、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唯此才能实现目标。
作为中飞院第一任政委,江围对学校创建的全过程记忆犹新:“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发生后,周恩来总理在8月17日与新任民航局长邝任农谈话时指出:“民航不飞出去,国家就打不开局面,一定要飞出去,才能打开局面。”根据这一指示,民航局于9月2日,启动了建校筹备工作,并将培养“一定要飞出去”的国际化人才和服务民航发展的其他专业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
1956年5月26日,周恩来总理正式批准创办“中国民用航空局航空学校”;9月11日,毛泽东主席签署中央军委令,任命了学校军政主要领导;考虑到国家当时的经济力量,为保证建校初期必须的人、财、物供给,9月23日,国防部长彭德怀签发命令,学校转为空军建制,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航空学校。
1956年11月22日,在学校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上江围要求,我们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加快建校步伐,争取早日为国家培养出有“鸿鹄之志”,善“高飞远翔”的航空人才。在靠师生自建校舍、教室,靠人力、马拉运输设施、设备,靠油灯照明、挑水生活的艰苦条件下,中飞院第一代创业者们,以使命和责任为发端、以忠诚和勤奋为阶梯,追求进步,推动发展,他们的这种情怀与境界,决定了中飞院的精神文化内核。
1957年元月26日,首任校长张毅在第一届开学典礼上强调,同学们将来主要是围绕上天、出国这两件大事工作。这就决定了政治坚定、忠于人民、纪律严明、知识广博、技术精湛,是你们必须具备的素质。只有这样,同学们才能如鸿鹄一样高飞远翔,才能架起祖国通向世界的桥梁。他要求学生要认真学习航空知识和飞行技术,在学习、技术上遇到困难,要敢问、要深思,要以百折不挠的精神战胜困难。
张毅是参加黄麻起义、三过雪山草地,并随李先念一路打到新疆的老红军,也是我们党通过统一战线培养的第一代飞行员。1955年10月,已是解放军一航校代校长的他,奉命参加中飞院筹建工作,当民航局副局长李平问前来报到的张毅,从东北到四川工作,有什么困难和个人要求吗?“作为军人,我的任务就是向前。”张毅毫不迟疑地回答。
“听党的话,服从组织决定……”,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犹如一座灯塔,始终闪耀在中飞院教书育人的璀璨星空里,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中飞院人成长、进步。
1963年5月,教育部向国务院报告,将学校列入高等学校名单。同年10月,学校更名为中国民用航空高级航空学校。而后,再次转入空军,1980年又回到民航。
从民航到空军,从空军到民航。尽管,学校的建制在变,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在变,所处时代、环境也在变,但不变的是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不变的是培养政治坚定、忠于人民、纪律严明、知识广博、技术精湛的航空人才。也正是在这些变与不变之中,“远举高飞,博学笃行”的校训,已成为中飞院人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品质。
于是,在“蓝天英雄榜上”有了血洒蓝天的空军战斗英雄杜凤瑞、有了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英雄机长刘晋平和反劫机英雄王仪轩,以及近年涌现的“见义勇为中飞院群体”——勇斗歹徒的“民航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吴骏、勇救落水儿童的“全国三好学生”周鹏、成功营救被火灾所困女孩的朱华忠等,一串串中飞院校友闪光的名字。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中飞院以“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的胆识与魄力,深化改革、加速发展:瞄准中国民航国际化进程,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在全国率先按CCAR-147部培养应用型“卓越航空工程师”;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创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适应世界飞行训练改革趋势,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实现了采用“MPL”课程,成规模培养民航飞行员;以应用科技创新为突破口,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DS-B系统,大大提高了空域资源利用率,为我国通航大发展做好了技术准备……
今天,走过59年风雨历程,中飞院已为国内外培养了近10万名各类航空专业人才,其中包括占中国民航90%以上的机长和一大批民用飞机试飞员。他们用“飞得高、飞得远、飞得正、飞得好”的人生轨迹实践校训,谱写伟大中国梦的民航华彩乐章。
(该文已于2015年1月9日在《光明日报》第四版发表,并有所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