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唐一凡 摄影报道:2月27日,院长关立欣,副院长欧阳霆、唐庆如会见了民航医学中心党委书记、中国通用航空协会筹备组组长、中国航协通航分会负责人丁跃一行,双方就建立中国通用航空协会、合作共促通航产业发展等议题展开座谈。
关立欣对丁跃一行的到访表示欢迎,介绍了学院发展情况。关立欣说,学院前身是1956年由毛泽东主席任命军政领导,周恩来总理批准成立的中国民用航空局航空学校。在63年的建设发展中,学院始终顺应民航发展的需要。学院现有11个二级学院,32个本专科专业,20多个研究生方向,在校生两万余人,飞行学员一万余名,开设的专业覆盖了民航业需求的各个领域。
关立欣强调,民航局“一二三三四”总体工作思路和民航强国建设发展纲要都将通用航空列入了发展重点。各级地方政府兴建机场,建设通航产业园,发展通航制造业,纷纷前来寻求合作,学院也积极为社会发展做贡献。学院既是一所富有民航特色的综合性大学,也是全球最大的通航运行单位,飞行训练量全球最大,并保有全球通航最高的安全记录。学院拥有5个机场和全球通航维修培训能力最强的修理厂,无论在飞行训练、安全管理、机场运行还是飞机维修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如何为通航做出更多的贡献也一直是学院关心的问题,学院将全力支持中国通航协会的各项工作。
丁跃简要介绍了中国通航协会成立的背景、筹备工作和组织构架。丁跃说,目前我国有400余家通航公司和200多个通航机场,无人机企业达5000多家,各省市也在纷纷成立通航协会,通航发展潜力巨大。去年,我国通用航空飞行小时数为94万小时,中飞院贡献了近30万小时。中国通用航空协会十分欢迎中飞院对协会成立提出建议,希望中飞院能够成为协会的发起单位和副理事长单位。
欧阳霆说,中国通用航空协会的成立是业内的大事和喜事。中国通航正缺乏这样一个行业主管部门支持下的协会。突破通航发展的瓶颈需要群策群力,而这样一个协会的建立将充分发挥桥梁和引领作用,推动通航健康发展。目前,学院的飞行量占全国通航的三分之一,体量巨大,为通航培养了大量人才,有能力、有义务承担起这样的责任。
唐庆如说,在培训教学方面,学院在全国率先成立了通航机型维修执照培训考试中心,并联合西南管理局和飞标司进行通航从业人员培训,为通航培养维修、运营、法规等领域的高素质人才。此外,学院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已有多项科研成果应用于通航产业。
安运办、科研处负责人参加会议并汇报相关工作情况。
